时下,虽是农闲时节,但在珲春市杨泡满族乡东阿拉村,村民们却忙并快乐着。
“我们村大力发展优质水稻产业,最近大家都忙着销售大米呢。”村民李相录笑着说,在驻村第一书记石锐的帮助下,2024年,村里注册了“山沟子大米”商标,让东阿拉大米走向了更广阔的市场。
作为吉林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派驻的第一书记,石锐于2023年来到东阿拉村,从面对农村工作的一筹莫展,到如今的游刃有余,他感慨良多:“驻村工作虽然辛苦,但收获的是村民的认可和信任,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。”
初到东阿拉村,石锐满怀壮志,可第一次给村民上党课就被泼了一头冷水,村民们普遍反映“讲得很好,就是听不懂。”石锐很受打击。他意识到,要想做好驻村工作,必须深入到村民中去,把乡村振兴的好政策转化为村民喜欢听、易接受的“家常嗑”。
石锐及时转变角色,把自己当成“村里人”,每天到村民家中“拉家常”,了解村民的实际需求。慢慢地,话匣子打开了,关系处好了,工作也就好开展了。
石锐在走访中发现,村里的基础设施明显不足。他积极与上级部门协调,争取衔接资金为东阿拉村所有未“白改黑”路段进行了道路硬化,并与村两委开会研究,确定了“补齐短板、美化环境、示范引领、宜居宜业”的工作目标,坚持“拆旧”与“修缮”相结合,拆除破旧仓房,维修道路和水渠,清理绿化带,整治提升村容村貌。
如今,走进东阿拉村,干净整洁的道路通村达户,白墙黛瓦的民居错落有致,公路两旁的松柏生机勃勃,幸福的笑容绽放在村民们的脸上。
“我们村的幸福生活是‘约’出来的,自从石书记来了,通过宣传村规民约让村民行为更文明,邻里关系更和谐,村里环境更美好。”东阿拉村党支部书记吴宏说。
宜居宜业、“塑形”当先,和美乡村、“铸魂”为要。石锐和驻村工作队员、村“两委”干部,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,运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、喜闻乐见的形式积极宣传村规民约,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村民的行为举止,使乡村治理效能显著提升,社会环境更加和谐稳定。
东阿拉村曾是国家级贫困村,2017年底脱贫摘帽,属于省、州、市重点关注的边境村、中心村。石锐在走访中发现,村里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村民收入不稳定、村集体经济薄弱、没有特色产业。
乡村要发展,产业必先行。石锐把目光落在村里的水稻、红松等优势资源上,他的想法和村两委一拍即合——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。
在石锐和村两委的带动下,村里成立了村民合作社,为村里产的大米注册了“山沟子大米”商标,并在电商平台销售。积极推广红松果树种植,通过嫁接技术,使红松果树产果时间提前3年-5年、产量提高3-5倍。同时,利用村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,积极发展黄牛养殖、黑猪养殖、“庭院经济”等产业,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,村民们的钱包也越来越鼓了。
“只要我们有统一的规划和一致的目标,坚定信心、脚踏实地的工作,乡村的面貌必将日新月异。”石锐深有感触地说。从陌生到熟悉再到热爱,石锐用400多个日夜的坚守与付出,带领东阿拉村强党建、兴产业,赢得了村民们的信任和尊重,书写了驻村干部的使命与担当,将村美民富“写”在东阿拉这片希望的田野上。